大肠镜检查是一种採用软性纤维内视镜,进入大肠中直接观察的检查方式。实,接受完如此高侵入性的检查,你是有权利问清楚检查结果的。台大医院内科部主治医师邱瀚模于《肠活必修课》一书中,针对大肠生理结构、大肠息肉、大肠癌症病史⋯等,分享大肠癌的发生及防治,帮助读者远离大肠癌。以下为原书摘文:
很多人会抱怨,做完大肠镜,从麻醉醒来后,就只得到一两句话:「正常」、「没问题」,或是「请回门诊,门诊医师会跟你说明」。我个人的习惯是,做完检查,等病人醒来后,会在家属陪同下,说明今天大肠镜检查的结果与建议。其实,接受完如此高侵入性的检查,你是有权利问清楚检查结果的。以下是我建议的几个问题:
检查结束,但尚未离开内视镜检查室时,记得问:
1. 请问肠子有清乾净吗?
检查前肠子有没有清乾净,会影响到病灶的侦测率,也会影响盲肠到达率。你一定要问一下有没有清乾净,假如非常不乾净,也可以思考要不要安排重做检查。但是不要迷迷糊糊做完什么都不知道,连重做的机会都让它飞走了。
2. 请问有做到盲肠吗?
问大肠镜有没有到达盲肠,等于是在问有没有整条大肠都检查,感觉就像是在确认担任巡逻的任务警员,有没有把辖区内负责的所有巷弄都骑车巡逻过一遍。虽然检查的完整度还牵涉到清肠程度的好坏,以及医师检查的仔细程度,不过,到达盲肠是最起码的。现今,有没有到达盲肠也是国内外检查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。
目前,国内建议大肠镜筛检的盲肠到达率应该达95%以上,也就是说,一家医院或一位医师每做100位受检者,至少要有95位检查到达盲肠,否则就是不及格。此外,如果没到达盲肠,也可以确认一下是什么原因(例如:手术后沾黏、肠子天生太长⋯⋯),以及观察到的部位与範围(例如:升结肠、横结肠,或只有到乙状结肠等)。
3. 请问今天的检查有发现腺瘤***肉吗?
如果有,请问切除了吗?以常规处置而言,检查当中发现的腺瘤***肉均应该切除,但有少数情况可能不会当场切除,例如腺瘤***肉太大颗,不适合当场切除,必须另外安排住院切除;或者因为你今天忘了停止服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血药物,切除会有风险,必须择日再战。
此外,也有可能因为你在一、两週内有旅行或出国行程,医师认为切除会有风险。凡此种种都没有关係,但是你要知道「有没有」跟「是否已经切除」,因为如果有腺瘤却未切除而继续放置,未来就有转变为癌症的可能,那就跟没做大肠镜是一样的。
4. 有没有什么该注意的事项?
如果有切除息肉,术后有一些注意事项,例如1週内不宜运动、不能饮酒、不能提重物等,以免发生术后出血。而依据切除息肉的大小,风险也有所不同,因此,即使检查的医师不是你的门诊医师,因为攸关个人生命安全,一定要马上问清楚,最好家属也一起在场聆听。
如果你有麻醉,以上4个检查当天要询问医师的问题,务必请同行的家人帮你记下来 (不要只记得去缴费、要收据),因为你在麻醉刚醒时会迷迷糊糊,通常是不会记得的。
5. 再问一次「检查当天有发现腺瘤***肉吗?」
「如果有,请问切除了吗?」同时询问化验的结果。这次的重点和上次在检查室问的重点不太一样,因为这次所有病理化验结果都出来了,也更为正确。腺瘤***肉的颗数和病理结果,是决定下次追蹤时间的重要依据。
根据美国的大肠镜后追蹤指引,如果只有一、两颗小于1公分的小息肉,一般5年后再追蹤即可。假如有3颗以上 (不论大小),或只要有一颗超过1公分、化验结果有绒毛成分或高度细胞异型,则3年后就要追蹤。只有非常少数、非常大的腺瘤 (超过3公分或4公分) 以内视镜逐刀切除时,要在半年后再安排一次检查,追蹤观察有无残留病灶。
6. 需不需要做其他检查?
特别是在上一个问题被告知有化验出癌时,就要询问。原位癌基本上没有淋巴结转移的风险,因此以大肠镜切除后,就算是根治了。但如果是黏膜下浸润癌(T1癌),有10%左右是会淋巴结转移的(尤其是黏膜下深层浸润时),所以应该要做胸部、腹部及骨盆腔的电脑扫描,以排除远端转移或局部淋巴结转移的风险,或决定是否应该追加手术或化学治疗。当然病人本身的健康状态或其他疾病之有无,也会影响后续治疗的考量。
7. 什么时候要再追蹤大肠镜?
如果医师说明化验结果时,已经有回答这个问题,那就不用再问了。不过临床上,少有需要「每年」做大肠镜的状况,除非是医师对于自己的诊断或检查详细程度没有信心,或是基于一些「业务考量」。
仅有少数状况,例如本次检查发现有超过10颗以上的腺瘤***肉,或切下来的病灶为早期癌,依据美国或欧盟的指引,建议第2年再做一次大肠镜,避免有遗漏的状况。
最后,如果你的私人医疗保险可以给付此次检查的费用 (自费部份),请先打听好申请给付总共需要几份的诊断书,在门诊时请医师开立。
(本文摘自/肠活必修课:筛检是最好的预防,拦截大肠癌就在一念之间/天下生活)
欢迎加入《优活健康网》line好友,更多医疗新知抢先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