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 : 刘秀枝
图片 : shutterstock
近日追剧,剧中一位焦虑的男士,慎重地对隔天要帮他父亲动肝脏手术的外科医师说:「今晚请早点就寝,也切记滴酒不沾。」
这位家属虽然唐突,但凸显出对于「睡眠剥夺」(sleep deprivation)的忧心。我回想起多年前听一位医师朋友聊到,他要接受腹部手术的当天早上,主刀医师在手术前先跟他打招呼,不经意地说了句「我昨晚睡得好饱」,却让他大为安心。
睡眠剥夺是睡眠时间不足或睡眠品质不良,可以是急性或慢性。「急性睡眠剥夺」通常是指一到三天,且分为部分或完全两种:部分是指晚上只睡几个小时,完全则是整晚没睡,且醒着的时间从二十四小时至七十二小时不等。醒着的时间愈长则症状愈严重,开始常只是倦怠、想睡、不能专注、反应迟缓,接着工作出错、开车易出意外,严重时可能出现视幻觉等。
整晚没睡,相当于喝醉了!
来自挪威奥斯陆大学,刊登于二○二一年四月《大脑》(Brain)期刊的一项研究,把罹患脑部疾病,需接受从脑脊髓液注射显影剂检查的病人,分为「试验组」(七位,平均四十四岁)与「对照组」(十七位,平均三十九岁)。「试验组」施予睡眠剥夺二十四小时,「对照组」则正常睡眠。
所有病人在第二天接受显影剂注射,并且每隔一段时间接受脑部磁振造影扫描──追蹤至四十八小时,发现睡眠剥夺组的大脑对显影剂的清除,明显比对照组慢,可见即使只熬夜一晚,对大脑也有显着的影响。
很多人都有熬夜的经验。曾听过有大学生通宵不眠準备隔天的考试,却在考试时睏得呼呼大睡。司机、飞行员与医师等从业人员也不宜熬夜,因此住院医师一定不会连续两天值班,才不至于影响思虑与行医。
几年前,我开车等红灯时,被一辆车子从后面猛撞,原来是后方驾驶因熬夜,开车时睡着了──像这样整晚没睡后,第二天开车的精神状态与反应能力,相当于血液酒精浓度0.07%时的状况,比省内规定不能开车的酒精浓度0.03%还高出许多。
对于急性睡眠剥夺最好的治疗,当然是睡觉补眠。但如果情况不允许,则可喝咖啡提神。
有次我赶着送出研究计画,撰写直至天明,之后开车去打高尔夫球。三十个小时未眠,精神却亢奋欣悦,还与坐在副驾驶座的朋友聊个不停。其实这是睡眠剥夺的「矛盾」或「逆向」作用(paradoxical effect)。真正的原因不明,可能是人脑的中脑边缘系统分泌多巴胺的关係。
因此,曾有学者尝试以睡眠剥夺来治疗忧郁症,但因效果短暂,而且长期的睡眠剥夺也可能导致忧郁症,因此这种方法并不被採用。
睡眠不满七小时,失智机率高三成
近十年来,不少医学文献指出长期睡眠剥夺,与动脉硬化、高血压、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率等有关,甚至是患阿兹海默症的危险因子之一。
例如一篇来自英国,发表于二○二一年四月《自然通讯》(Nature Communications)期刊的论文,追蹤七千九百五十九位参加者,在二十五年后,有五百二十一位诊断为失智症。经过统计分析,发现在五十、六十和七十岁时,睡眠时间少于或等于六小时的受试者,失智症的发生率比睡眠七小时者高了30%。
除了流行病学数据,另一个睡眠与阿兹海默症相关的证据,来自二○一二年才被证实的大脑「神经胶细胞类淋巴系统」(glymphatic system)。
人脑所产生的蛋白质等废物或毒物,比如造成阿兹海默症的「类澱粉」与「tau蛋白」,约有60%经由脑脊髓液,以及神经胶细胞与小血管壁所形成的类淋巴系统的管腔,经由脑膜的淋巴系统,注入血流后,排出体外。
而这个「清道夫系统」主要是在睡眠时运作,尤其在深层睡眠时最活跃,因此睡眠实在非常重要。
睡眠,是无可取代的养生
每个人所需的睡眠时间因人、因年龄而异,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找到一觉醒来,觉得神清气爽的睡眠时间,这就是自己需要的睡眠时间。成年人约七~八小时。
我以前总觉得每天二十四小时都不够用,怎可浪费人生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睡觉。但,充足的睡眠能清除脑内的废物,是修复、是养生、是充电,更是无可取代的。
点我加入幸福熟龄FB粉专,健康快乐每一天
(本文摘自《终究一个人,何不先学快乐的独老》,宝瓶文化出版,刘秀枝着)
更多幸福熟龄文章